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
一、行业背景
智能网联汽车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视听、储能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大号终端”,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进入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大模型、端到端的发展阶段,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产业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上游包括感知系统、通讯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汽车零部件;中游为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商;下游为各种汽车服务。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29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下一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需求
在产业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由小范围测试,转入技术快速演进、规模化应用,国内车企对智能网联研发人才的需求飞速增长,人才需求缺口由顶层研发人才向中层应用人才转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在高、中、低三种发展情境下,人才需求量分别为9.2万人、10.3万人和11.6万人,而届时人才存量仅为7.2万人,高校相关专业当年毕业生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约为0.73万人,人才净缺口为1.3万-3.7万人。未来已来,汽车智能化技术层面的突破,需要吸收大批相关技术人才,发展前景呈现良好态势,抓住智能网联汽车的风口,你就是下一个智能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新增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制造、装调、操作、运维等关键环节,位居全国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前列,就业前景广阔。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国家战略,服务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创新能力,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汽车、智能控制及车联网技术领域,能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辅助、维修与服务、智能网联产品或零部件标定调试、性能测试、运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紧跟智能网联汽车岗位要求,将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由公共基础与素质教育平台、职业技术技能基础平台、职业技能核心模块、职业拓展模块、职业实践模块构成的“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技能基础平台主要开设汽车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结构与拆装、汽车底盘结构与拆装、汽车电气结构与拆装、智能网联汽车概论等课程;职业技能核心模块主要开设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综合测试、汽车电子电路设计、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检修等课程,可选学车联网技术应用、汽车嵌入式系统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ROS原理与技术应用、汽车智能座舱系统与应用、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辅助技术等职业拓展课程。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团队是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优秀教师1人;8名教师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师资考核培训师、考评员,具有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在线开放课程10门,3门课程获评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校企合作出版新媒体教材15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
专业与德国宝马、上汽大众等知名企业合作,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VR仿真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整车装配调试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实训室、智慧交通模拟沙盘,智能网联一体化教室,配备ROS智能微缩车、大黄蜂无人驾驶车、车道并线辅助实训台、激光雷达实训台等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实训教学设备。
七、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可在潍柴、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小米汽车等整车、智能汽车及零部件研发、产品测试与维护、无人驾驶与远程控制等相关领域的企业中,从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软件测试、硬件开发、性能测试、标定调试、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工作岗位包括智能网联汽车辅助研发助理工程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网联汽车现场工程师、道路数据采集专员、汽车标定师、汽车智能设备改装技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