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2专本贯通培养)专业
一、行业背景
汽车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智能车载系统的发展,互联网思维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外在强推力,智能化汽车将为用户出行带来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控制。运用方式的转变和汽车装备的变革提高了对车辆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二、人才需求
当前,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人才全线缺乏,无论是自主品牌的研发制造,还是对国外车型的本地化研发,都急缺汽车专业人才,尤其是汽车“新四化”的发展,汽车技术的进步也对汽车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协作精神等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迫切需求。
三、专业特色
2014年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开展“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发挥两校的专业优势,构建学生学业成长立交桥。
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交通运输部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等,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牵头专业、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于2006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4入选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
四、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国家和汽车行业建设需要,通过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实验测试、管理,工艺、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工程实践和自主发展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课程体系
按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技能与技术相结合、校企相结合”对口贯通式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在调研汽车设计、制造、检测、维修企业的岗位基础上,明确各类岗位群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与技能、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相较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解决一线生产、实践等技术问题,能够使用汽车设计软件设计简单的车辆或者零部件模型,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又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汽车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维修等技能操作。
六、教学条件
本“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综合利用青岛理工大学、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行业企业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拥有一支省级教学团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全国交通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建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等省级精品课程6门,含16门专业课程的汽车类教育资源库1个。拥有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室12个,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8个,汽车总成检修、汽车维修模拟学习等多个功能齐备的实训室,拥有宝马、保时捷、大众等世界名企校内培训基地。
青岛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一支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11人,车辆学科海外泰山学者1人、特聘教授2人。拥有汽车类系列课程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国家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人。
七、培养质量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出的人才,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就业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青岛理工大学本科车辆工程专业衔接,借鉴国际名企校内培训基地先进经验,通过“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发挥两校的专业优势,构建学生学业成长立交桥,培养宽基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八、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以制造业为例,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余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直接带动了汽车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本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检测、维修,也能从事生产管理、新技术培训等工作。